徐宏伟官方网站
http://1578.diaosu.cn
徐宏伟首页>文章>正文

要“力象”不要形象 —对伪雕塑的一些思考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3:42 作者:徐宏伟

要“力象”不要形象

                                                          —                       —对伪雕塑的一些思考

                              作 者:徐宏伟

   “形象”是雕塑的大忌,它会将雕塑艺术向错误的方向指引,雕塑家们应放弃形象追求而代之以“力象”之表达,充斥我们眼球的很多“用泥巴作画”的伪雕塑可以休矣。

     表现“形象”与表现“力象”完全不同。“形象”的表现只是愉悦感官,而“力象”则隐含着一种精神上的撼动,这种撼动比感官上的愉悦更为感人,也更为深刻,是生命初始力量的展现。

    “对我而言,一件作品首先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不是对生活,对一种运动、一种物理的机械行为的模仿,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积聚一种活力、包孕一种强悍的生命,是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表现。作品中这种强悍的生命力与‘美’(形象)这个字眼无关”——亨利·摩尔。

     美术史上,由于绘画的理论与实践长期占据上风,雕塑艺术实际上一直被边缘化,所以出现绘画理论领导雕塑理论,平面思维领跑立体思维的怪现象 ,“形象”是绘画造型理论强加给三维艺术的“历史冤案”, 应该还雕塑一个清白了,

     雕塑语言的真正魅力在与雕塑家将物理之力升华为视觉之力,继而创造出自己的视觉符号来传达主观精神,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道:“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都是完全通过力的活动来确定的”。

     我以为,一位艺术家若想精通“力象”之道,必须深谙以下几个关键词:内核/架构 /凸凹 /空间。

   内核:为源动力,是形态的初始,从生命体的胚胎发育到地球内部的地核活动可窥其玄机,是空间积极外拓的原点,它的强弱,聚散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基调与精神力度。正如罗丹所言“力与美,从雕塑内部向外释放,这就是艺术的秘密”。

   架构:是形体内部运动,方向趋势获得的关键,一个球体,没有方向性,但当我们将其压成椭圆,就有了轴向性,形体的方向基本可概括成竖向,横向与斜向,竖向有生命,庄严 升腾的视感,比如哥特式教堂,无限柱(布朗库西)等。横向有安静,宽广的语境,如李大钊雕像(钱绍武),东方寺庙中的卧佛~~~  。斜向则是最活拨和动感的表达,它给人一种悬念感(不满足感),如工人与农妇(穆西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刘开渠)等。在架构的推敲置陈中,空间节点与方向是其重中之重。

  凸凹:  凸和凹的不同变化产生了不同形状特征。雕就是减的过程,它体现了凹,塑是加的过程,它体现了凸,自然界的形态就是由“雕”与“塑”相互作用产生的,高山峻岭是地球内力向外膨胀而形成的,它体现了“塑”。而盆地峡谷的风貌则完全由自然界的风雨侵袭而成的,它体现了“雕”,自然界的形态正是通过事物内在力和外界阻力对抗的不同结果体现了这“雕塑”的过程。雕塑也是通过这种对抗来体现形体,只是不通过热量的膨胀、风和雨,而是雕塑形式的拿捏塑造。

 

  空间实体与环绕它的空间,似一对孪生兄弟,二十世纪始,西方传统雕塑的“雕塑乃空间环绕着的实体”这一概念被倒转过来,“空间”被雕塑家们当做一个新花样玩了个够,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阿基本科,亨利·莫尔。阿氏的《三角台上的雕像》是雕塑空间概念里程碑式的作品,空洞和凹陷从此成为雕塑家们的新词汇。亨氏更是将空间做为主要造型手段,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其作品中,实体反而变成了造型的“付产品”,淡化实体,把玩空间是其一生的践行与主张。 生活中的空间呈现时常模糊且杂乱,也不够有趣,一个好的雕塑家应象乐队指挥那样去调动空间诸元素为自己的主观表现服务。

       现代艺术以来,雕塑更是走出以往的美术馆,沙龙,大举挺进公共空间与环境,这就对雕塑家提出更高更新的空间要求,

     

      翻开雕塑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千年来的雕塑史似乎是雕塑家们同重力与大气压博弈的历史,从古至今, 飞翔与脱离地心引力的主题一直被表现着,如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神)与动物,胜利女神(古希腊),《翔》(米丘)~~。而抗拒大气压力,膨胀外拓的作品式样更是永恒的主题:从3万年前奥地利维纶多夫的“维纳斯雕像”到当代杰夫·昆斯的《充气兔子》, 从西方的费尔南多.博得罗的作品到东方的“阿福”无不如此。(此类作品可谓热门且讨巧,引来一批国内“粉丝”追随,此话题留待以后探讨)。

    世间万象,宇宙星体的聚散兴衰~~,各种生命体的孕育,增殖生长直至衰老消解,无不是“力”的表演与凸显,聪明的雕塑家会用手中的雕刀去追寻力的脉动,用作品来维护雕塑语言的纯粹性。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